最近,共享充电宝在北京各地悄然亮相。据公开数据统计,上个月短短10天的时间,十几家公司,6笔融资,超20家投资机构,包括腾讯和蚂蚁金服都已入局,累积融资金额近3亿元。另据不完全统计显示,IDG、红点中国、腾讯、金沙江创投、元璟资本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,同时还有新玩家在不断入场。
4月12日,共享充电宝公司“来电科技”将竞争对手“街电科技”告上法庭,理由是“专利侵权”,进一步加剧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战。5月4日晚间,聚美优品宣布3亿元投资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,随即还引来王思聪在朋友圈对此事作出评论。
仿佛一夜之间,共享充电宝好像成为了资本和舆论争相追捧的宠儿。而在共享雨伞、共享篮球、共享办公室之后,共享充电宝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?
共享经济下 “面熟”的“新人”
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分为四步:扫码、注册、付款、借出,玩法类似于共享单车。但需要定点借出和归还,等于是“桩式”管理,分大、小机柜两种模式。共享充电宝电池容量4900mAh、5200mAh不等,有网友体验后表示,将iPhone 7电量从18%充到60%,大概需要一个小时。
大机柜充电设备,像一台自动贩卖机。一般投放在用户流动密集的场所,比如地铁站和大型商场。目前这样一台机器成本在1万元左右,可装载20~35个充电宝。用户扫码取出充电宝带走,用完后根据充电宝上的GPS,找到最近的机柜归还即可。
小机柜充电设备,像放在桌上的储存箱,内装6个或12个充电宝,每台小机柜成本在1000元左右,一般投放在小型室内场所,比如餐厅和商店。借还操作也是扫码吐纳,交付押金后可带走使用,且充电宝产品自带数据线,无需用户另行购买。
押金方面,目前主流的分两种,一种是用户支付宝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可以免押金租借,另一种则需缴纳100元或99元作为押金。收费方面,各家都是按时计费,每小时1元左右,大同小异。
据了解,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桌面充电模式。其将一部大容量的充电宝固定在餐厅、酒吧等场所的桌面,无需押金,不可带走,且自带数据线,扫码即可使用,等于是一个收费的固定充电插座。
一个月就能回本的好生意
公开数据显示,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,中国已经超过13亿,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5.22亿部,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93.2%,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,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,国内存量的充电宝有20多亿。
很显然,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,手机无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“生存必需品”。而当手机没电时,那种即将“失联”的感觉,会引起人们强烈的焦虑和恐慌,从这个角度来讲,共享充电宝的存在,可能确实是用户的一种“刚需”。
也有网友反映,目前在国内的公共场所,给手机充电确实也是一个问题。无论是地铁站还是商场内,找一个可充电的插座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而且如果是在大街上,找地方充电更是难上加难。免费的充电插座,在一些餐厅、商店内,也属于是“稀缺资源”。
另外有用户表示,共享充电宝确实可以带来“灵活”的用户体验,即可以在外出时或切换工作场景时,灵活的租借电源为手机充电,而不需要一直携带沉重的自有设备,或者为了停下来给手机充电,而在一旁干等、浪费时间。
还有人为此算了一笔账:假设每个共享充电宝成本在20~100元内,每小时租金1元,若每天有3个人充电,日收入就是3元,这样下来,在不考虑运营成本的情况下,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,一周到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回本。而且不同于共享单车的是,共享充电宝本身的价值低于押金,商家在损耗方面也无需担心。
咨询热线
18220800812